欢迎来到马齿徒增网

马齿徒增网

海牛电台:医治非理性的疯子医生

时间:2024-05-02 21:48:40 出处:百科阅读(143)

海牛电台:医治非理性的疯子医生

音频整理:Miracle
配图:网络

“蒙多行医用大力,海牛蒙多治疗一切病!电台”——蒙多

本期海牛电台,医治就来讲述祖安狂人和他身上的非理疯医故事。

内容整理于海牛电台第35期

主讲人:Riot Xie、海牛Riot Guan、电台荔枝电台沉默姑娘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祖安的医治狂人蒙多医生,这位全身紫色的非理疯医医生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痛苦,还拥有超强的海牛复原能力,手握一把恐怖的电台切肉刀,执着地为那些他认为生病的医治人“治疗”。那么我们今天的非理疯医话题来了:蒙多究竟在治什么病?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还是海牛要从蒙多背景故事的搭建讲起。蒙多发布于2009年9月2日,电台当时的医治英雄总数还不足50个,所以蒙多的设计也相当有riot的早期设计特色——和Ezreal、Zilean、Maokai一样,他以设计师Edmundo 'odnumde' Sanchez的名字命名。此外,他的技能名也透露着一股子狂野不羁的气息:蒙多的的E技能与R技能分别译为“潜能激发”与“背水一战”,然而英文原文却是Masochism与Sadism,连在一起sadomasochis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M。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单词都以-ism结尾,也就是“理论、学说”的词根,所以,这两个现在看来有点儿污污的词,其实来源于两位学者的学说——萨德与马索克。

萨德侯爵,19世纪著名作家

萨德是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如果有熟悉欧洲史的朋友可能有所耳闻。凯特·温斯莱特参演的电影《鹅毛笔》正是讲述了这位名人的故事。然而萨德侯爵本身是一个非常离经叛道的人,他的私生活极其纵欲,尽管生活淫乱,但这并未削弱他作品的影响力。在当时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他认为“善良”是虚幻的,“恶”才是世界进步的原动力,有破坏才有创造。在这样的思想下,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反道德的倾向,作品中的情色内容也不在少数——既然每个人都有欲望,那么为什么要认定欲望是邪恶的呢?否认了欲望不也否认了人的存在吗?因此,这位充满破坏欲、有虐待倾向的作家的名字Sade演变成了Sadism一词,意为“施虐癖;虐待狂;性施虐狂”。Masochism的来源则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作家马索克。马索克小时候被家人送到他人家中寄宿,这家人来自俄罗斯,女主人的性格极为强势。但是,由于天生格外享受被欺压与凌辱的感觉,在马索克眼中,这位女主人却具有别样的美丽。他也因此成为后世心理学家研究“受虐癖”的典型案例。

电影《鹅毛笔》海报

如今提到“虐恋”,大家也许会想到芒X台的IP剧或是流行的言情小说,但这个词最初正是Sadomasochism,也就是SM,最为恰当的对应词。王小波的遗孀,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的著作《虐恋亚文化》正是论述这个现象。

回到蒙多身上,他的E技能需要消耗生命值——自残Masochism,R技能疯狂回血加速——虐人Sadism。在了解蒙多的“特殊嗜好”之后,不知道下次诸位玩家选出蒙多的时候心中会不会萌生一丝微妙的感受呢?

尽管围绕着他的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弗洛伊德的著作毫无疑问奠定了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他的理论认为,“施虐”与“受虐”在心理上是一致的,只是最终的具体表现出的现象不同——愿意从事这类行为的人,本质上因为他们具有将痛苦转化为快乐的能力……这不就是蒙多的特征吗!我们在蒙多的新版背景故事中能看到,医院的医生在他身上进行了诸如插钢针、拿熨斗烫等一系列惨无人道的虐待实验。蒙多对此的反应如何?文中这样描写—— “他从未感到如此幸福”,“他开始将医生当做崇拜的对象。痛苦是蒙多生活中的激情,同样也是这些医生的毕生事业”,他甚至自发地去寻找这种折磨,自己“配药”给自己“扎针”。

Sigmund-Freud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家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的英文“id”最初被译为“伊底”,这个翻译虽是音译,也表达了“他(伊)的底线”之意。在这个层面上的欲望是本能的,只遵循“快乐原则”的生理需求,比如食欲、性欲等。电影《致命ID》就取材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自我“ego”相对本我加入了“现实”的概念,基于“快乐原则”再加上现实的影响,两者调和之下产生。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许多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唯心论。然而,这句话的的拉丁原文“Cogito ergo sum”中的ergo指代的正是“ego”,也就是“自我”,“自我”恰恰考虑了现实与社会因素。拉丁语中的sum相当于“I am”,基于这样的考虑,这句话译为“我思故我是”似乎更为恰当。德语的sein,可以译为“存在”,其语源正是拉丁语的sum,所以将Cogito ergo sum译为“我思故我在”一定有译者自身的考虑。根据主讲Riot Guan与我们分享的亲身经历,他的同桌曾经对他时搭理时不搭理,问起究竟,这位同学表示他认为除自己之外的人都是因为他的想象而存在的——尽管在我们看来,日常生活中这种想法很不寻常,但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思考。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所著的《另一个我》中,正讲述了这样的情节,主角无法判断周围的世界是自己想象还是真实存在的。痛苦之中,他想起了法国大文豪雨果。他恍然大悟,因为书籍,所以这个世界是存在的——单凭自己浅陋的见识,无法想象出如此伟大的作品。这一定是“自己”以外的“他人”所著。怀抱着如此理念的博尔赫斯最终成为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终其一生与伟大的典籍为伴,笔耕不辍。

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图书馆长、小说家)

最后一层“超我(super-ego)”在集体性的基础上加入了“道德”观念。显而易见,没有集体性,也无需讨论道德。然而,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究其根源,来自于人的性冲动。那么,为什么道德的根源是性冲动?俄底浦斯王弑父娶母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从男性婴儿的视角,他接触到的第一个成熟异性就是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认为,性冲动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只是婴儿年龄尚小,无法表现出来。(这也是他的学说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因为没有人能够问一个婴儿自己是不是有性冲动。他认为性冲动是人类本能的观点也与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相悖,这也是后世存在主义者攻击弗洛伊德的重要原因,可惜弗洛伊德已经入土数载,想还嘴也没办法了)他会自然而然地将异性家长作为寄托性冲动的对象,同姓家长便成为婴儿无法逾越的屏障。因此在男性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他会将父亲视为母亲的爱的“竞争者”。然而,父亲的绝对权威会让婴儿心中产生恐惧,这种恐惧感被称为“阉割情节”——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男性被父亲训斥、责骂时,都是因为“害怕被阉割”而屈服。因此,“道德”原本由“禁忌”而来。欲望产生禁忌,禁忌产生道德,道德影响了超我。

《俄狄浦斯王》被视为最优秀的希腊悲剧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的病因就是原始冲动和超我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医治心理疾病必须从童年经历入手,找寻患者究竟是哪些欲望没有得到正确疏导。回到蒙多的话题,蒙多的意识中显然没有超我,他有没有自我甚至也值得怀疑。他身上正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矛盾。

蒙多的新版背景故事名为《不为害》,英文原文是Do No Harm。这句话来自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也就是所有从医人员必须宣读的医学誓言。讲述外科医生的美剧《善恶双生》,其原名也是Do No Harm。

在这个故事中,蒙多与艾克遭遇了。从艾克的背景故事与漫画中我们得知,艾克在操纵时间时,除他以外的人无法感知时间流动。然而蒙多却不同,他明显地感觉到艾克在“反反复复地重复自己的行为”,“治疗的效果发生了倒退。无论蒙多的最后一次治疗多么成功,效果总是会突然复原”。这是否意味着蒙多对于时间回溯有着超强的感知力?

官方论坛上有玩家发现了这一点,发帖询问拳头官方这是怎么一回事。拳头对于玩家对剧情和背景的讨论一般持开放态度。但这次不同,有设计师在帖子下回复“蒙多想干啥就干啥(Mundo observe the flow of time as he pleases)”。这个回复并没能让玩家满意,他们回帖抱怨,你们不能总用这个理由解释一切。所有和蒙多有关的问题都因为他是蒙多,这样也太不负责任了吧。然而,有另一位玩家在帖子中提出了另一个观点:

紫色皮肤、身体强健,蒙多是否和贾克斯来自同一地区?

在新版背景故事发布之后,有玩家讨论,除了约德尔人之外(蒙多是约德尔人…整理音频的临时工就撞墙!),全联盟拥有紫色皮肤的大块头屈指可数,除了蒙多,另一个就是贾克斯。根据玩家的分析,贾克斯已经几乎确定来自被虚空吞噬前的艾卡西亚。在《不为害》中,有一句话描写蒙多“拿出德玛西亚决斗剑客般的精准,操起他的手术刀”。在贾克斯的背景故事中同样出现了相同的描述,贾克斯在桥上遇见的最后对手便是无双剑姬(The Grand Duelist)菲欧娜,一名“德玛西亚的决斗剑客”。同样的描述,是否在暗示贾克斯和蒙多之间有着某种隐含的联系?

有玩家好奇,蒙多的紫色皮肤是不是后天医疗研究的结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天生就是那样。蒙多的背景故事中写道,“关于这位紫皮祖安狂人的最初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第一次看到他时,他还是个婴儿,”既然没有人知道蒙多从何而来,那么蒙多会不会正是通过虚空与符文之地相连的传送门来到这里呢?然而根据设定,有意识的生物在穿越虚空之门时会产生精神错乱。其他来自虚空的英雄无一例外都是没有正常人类意识的“动物”。也许正是因为蒙多在穿越虚空之门时还是孩童,一个游离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状态,所以蒙多才变成了如今精神错乱,但仍保留一部分人类意识的样子。艾卡西亚的时空交错缠绕,如果蒙多真的来自艾卡西亚,那么他具备感知艾克操纵时间的能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许能解释蒙多感受不到痛苦的缘由。人们总是觉得欢乐时光何其短暂,失恋的时候又如何度日如年。痛感与时间息息相关,那么如果能控制时间,是否也就能自如掌控痛感?

最后回到弗洛伊德的话题。大卫·柯南伯格(来自Riot Xie的安利,这位导演的《暴力史》也非常好看,推荐给大家)的电影《危险疗法》讲述弗洛伊德和荣格因为一名女病人大受启发,最终也因此分道扬镳的故事。在电影中,弗洛伊德与荣格本来情同父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荣格开始反抗。他公开声称,弗洛伊德将自己视为“大家长”,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在他们之中树立起绝对的权威,正如弗洛伊德自己所说“俄底浦斯情节”中父亲的权威一样。所有人对他的反抗和质疑都会被理解成原始冲动得不到排解的表现。荣格对此甚为不满,他就此独立门户,出版许多著作。为人所熟知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荣格的观点。

《危险疗法》海报

除了荣格之外,弗洛伊德有三个著名的学生,这三位都多多少少扬弃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最后自成一派,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另外两位的名字分别是阿德勒与奥拓·兰克(Rank Otto Rank)——《不为害》中,蒙多的第一个病人,微光酒贩的名字正是兰克(Rank)。弗洛伊德的这位学生,原姓罗森菲尔德。“兰克”是他为自己改的。兰克医生这个角色出自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剧中的兰克医生是常年陪伴在女主角身边的家庭医生,一直默默地爱着有夫之妇的女主角。然而,由于父亲年轻时寻花问柳,导致兰克医生患有某种无法治愈的遗传病,病入膏肓的他也只能将这份没有结果的爱默默埋在心中。兰克医生可以与父亲断绝关系,但遗传病就像父亲的影响一样,只能伴随他终身。回到心理学家奥拓·兰克身上,“改姓”这一行为无疑意味着与父亲关系的割裂,再加上“兰克”的特殊含义,他的性格也就不言而喻了。

弗洛伊德的学生兰克-Rank-Otto-Rank

奥拓·兰克最为著名的理论被称为“客体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对日后的人际关系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百分之百来源于幼年的家庭经验。所以才有种说法“童年阴影是一辈子的”。维克托和杰斯的故事讲述的是自我意识,两个人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小孩子——童年阶段界于无意识的婴儿与完整意识的成人之间。

兰克晚年出版了一部著作《超越心理学》,他在书中认为,人存在的基础是非理性的,这也可以被视作是对弗洛伊德“原始欲望”观点的继承。但兰克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应该是调和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冲突——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试图去解答本期最开始提出的问题:蒙多究竟在治什么病?

《不为害》的故事中,蒙多在看到“病患”的第一眼就认定“他们病了”——蒙多究竟是认为除他之外的所有人都有病,还是他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某些特定的人“有病”呢?故事的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他的第一个病人正在兰克义肢维护站门口兜售微光酒。这个人瘸着腿转着圈,向周围经过的人大声叫嚷”——这就意味着,蒙多同时看到了“病人”与“健康人”,毫无疑问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那么这个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

蒙多的前两个病人都是非理性的,蒙多的第一个病人是酒贩,第二个病人是失恋的酒鬼,原文描述为“他一只手提着一个空酒瓶,看上去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洗澡了”。这两个人都与酒有关系,而酒是跨越理性和非理性的桥梁。

非理性和理性的冲突自古有之,我们在千珏的故事中提到过,非理性的象征正是酒神狄奥尼索斯,这贴合了蒙多的病人都是醉鬼;理性的象征是太阳神阿波罗,蒙多选择在夜晚出门行医,也就是“太阳神”不在的时候——你眼中的蒙多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而他致力于“医治”的却是非理性的代表。

非理性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

不过艾克不是酒贩也不是酒鬼,为什么蒙多会认为他有病?再将视线投向蒙多的第二个病人,文中特意提到第二个病人刚刚失恋是有原因的——蒙多表面上在医治人的“非理性”,更针对性地讲,他想治疗的是“爱”,也就是原始冲动。第一位病人兜售的酒是让人回归非理性的起因,第二位病人是陷入爱情不可救药,靠酒精麻痹自己的人。爱情最终会带来繁殖,艾克正象征了“繁殖”。尽管乍一看有些突兀,但此繁殖并非彼繁殖——博尔赫斯说过一句非常令人费解的话:“镜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污秽的东西,因为它可以在不需要其他人的情况下实现人口的增殖。”蒙多看到了艾克身上的时间流,艾克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来回跳跃,在蒙多眼中,艾克创造了许多分身,这就是增殖!这也就是蒙多认为艾克就是“初始病例”的原因。在蒙多眼中,这个世界的病征就是“人口”。不论是非理性,还是爱,谦虚、敬业、勤劳的蒙多医生要执起手术刀,为人类从根本上医治他们的疾病。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